找到相关内容34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(2)

    是故名为“十乘妙观”[123]。   以下本文将分两阶段,来尝试说明观不可思议境的具体运心方法。   (二)百界、三世间与十如是的提出   依于第三章所言,以吾人阴妄之心为主要的所观境为基础,则所谓的...“事造”),并形成了另一个理具的存在。人对狗(畜生)的法界是如此,对于佛乃至地狱的法界亦如此,无论对境、不对境;彼此知、不知,这一念心其实都是具足理具及事造十法界的。所以《止观》卷九<明所观境>段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4250525.html
  • 也说陈晓旭出家

    禅八定。  慧,梵名般若,译作智慧,起着通达事理的作用。《唯识论》说,“云何为慧?于所观境,简择为性,断疑为业”,慧不同于智,通达有为之事相是谓智,通达无为之空理是谓慧,智是能知俗谛,通达妙有,慧是能...

    果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3859070.html
  • 却故所来径,苍苍横翠微

    有助于修观的悟入空性。譬如是以法性为修行的契入点,面对一切境而观当体即空;或是从心性(佛性)溯源,找到清净的如来藏性。这些能观心与所观境的情境交融或寂然泯除,若能善识与善用,将有助于行者从闻所成慧到修所...

    释真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20369690.html
  • 天台宗“诸法实相”概论(之三)

    亦不共生、不无因生——无生无性。若无观心,岂有观境,境智双亡,还源之要。证“还”相者:心意开发,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析。又知“高境智,归无境智。”此以随二边故,不离境智缚。当舍“还”人净。6.净门:心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0370759.html
  • 达观法师: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

    ,依报正报,何处是常在不坏。观十八界,了不可得。   四、观身心境   若无法依上面三科来观,可从三处来下手;即是观身(六根)、观心(六识)、观境(六尘)。行者可择一处来观,看那一门与你较相应,就...知行无常,缘起苦空;知法无我,无我所有;调伏欲贪,断除欲贪,超越欲贪,离欲解脱。   (三)、观境无常-观音无常   对境执著者,当观境无常。1、观现象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无常。2、观我及我所爱恨的...

    达观法师

    达观法师|无常法门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14/03/112133325791.html
  • 菩萨道的经论介绍

    妙的法义为全经的宗趣。乃唯识宗所依据的“六经十一论”之一,更是大乘唯识学证知阿赖耶识的理论根源。   《解深密经》初四品明所观境,次二品辨能观行,后一品显所得果。在序分时,即明示如来庄严所依,“大...观境而起信解的修行,即已知境界,则修习闻、思、修三慧,专致于五重唯识观。“果”,指因其修行而得的证果,谓有漏之修,能招感世间一切妙果;无漏之修,可永灭诸障,证得大菩提。   六经指:《华严经》、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1752510.html
  • 《藕益大师弥陀要解序》略释

    无异,非中下根所能修,难于成就故也。观想念佛,即按十六观经所示一心三观之法,观所观境,由于观境深细广大,亦非初心者所能观成。至于观像念佛,则对像分明,离像而观,亦难历历分明,如在目前。求其至极简易,...念佛;二观想念佛;三观像念佛;四持名念佛。实相念佛者,即念自性天真佛,直观不生不灭之实相本体,此则与禅宗参究无异,非中下根所能修,难于成就故也。观想念佛,即按十六观经所示一心三观之法,观所观境,由于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4658298.html
  • 佛法要领

    般若熏无明。无明一破,法身顿现。一超直入如来地,不历僧祗护法身,故称之为圆顿法门。次释察:察。谓监察,谓观心时,有两种监察:一者正念,二者正知。正念者,一心守护观境,不准起第二念。遗教经云:「制之一处,...上文不同,上是凡夫攀缘外境,此是行者攀缘观境。不然,便是重复。云何攀缘观境?此是无相法,不许有相。若现殊胜境界,或现佛菩萨像,或闻说法声,皆是魔境,应严加拒绝。  若有取着,即是分别心起,便入魔网,故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61541216.html
  • 知礼《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》研究(四)

    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,多陀阿伽度、阿罗诃、三藐三佛陀。”智顗《疏》云:“或明十号、无量名号等,此中略举三号,即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”知礼认为此即是以所观境列三号,表召三德,而义当三谛,此则正可反显能观观,即是妙三观,故知《观经》本来即是教以一心三观观彼佛也。其文云:   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者,即“一心三观”也。但云“谛观”,那云“三观”?以所观境,列三号故,显于能观,知是三观。何者?“多陀阿伽度”,此云...

    吴聪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5842743.html
  • 从湛然<十不二门>论天台思想之发展演变

    而一念理具三千为其核心思想。至宋代,引发山家山外对十不二门论点之不同,可说亦一念理具三千而来(容后述)。(二)内外不二门 将所观境分为内外,外是指依报正报之色心,内是指一念心性,如其云︰ 二、内外不二门者︰凡所观境不出内外,外谓托彼依正色心, 即空假中,即空假中妙故,心色体绝,唯一实性;无空假中, 色心宛然,豁同真净,......。所言内者,先了外色心一念无 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1645770.html